如何做強種子“芯片”確保糧食安全?種業專家鄭州論道
“近年來,國內玉米品種數量呈現爆炸式增長,品種生命周期變短,不少種子甚至還沒有‘見光’就已經死了?!?0月23日,在第四屆中國·河南招才引智創新發展大會分論壇-糧食安全與科技支撐高峰論壇現場,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建生表示,究其原因,主要是突破性品種少、同質化品種多的必然結果,目前中國農民不缺品種,而是缺高產穩產的好品種。
公開數據顯示,玉米已經成為我國播種面積最大的糧食作物,玉米消費量繼續保持長期增長趨勢。而與之相對應的,則是玉米種植面積增長的空間有限,氣候變化和資源環境的制約對玉米育種提出了更高要求,玉米生產成本持續升高。
李建生表示,要改變這一現狀,就需要科研機構和種業企業在科企合作模式上進行創新,實現優質研究資源與優質市場資源的有效融合,通過品種研發在種子環節降低玉米生產成本,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供支撐。
據介紹,作為本次論壇的重要專家,李建生歷任國家玉米改良中心主任、華中農業大學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現為北京農業大學博士生導師、中國作物學會理事兼玉米專委會主任,是國內玉米遺傳育種學科的主要帶頭人。
大河報·大河財立方記者從會議現場獲悉,本次論壇以“增強科技創新能力、扛穩糧食安全責任”為主題,同時還邀請了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員許世衛、華中農業大學教授葉志彪、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倪中福、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員董豐收等行業大咖,論壇期間,他們分別作了《農業信息化與國家糧食安全保障》《番茄基因研究,支撐種業發展》《植物雜交種和多倍體優勢的研究與利用》《我國典型農藥歸趨行為特征與減量使用控制》報告。
河南省農科院副院長衛文星表示,他們分別從不同的角度深刻分析了我國糧食安全與科技支撐的現狀和面臨的國內國際形勢,深度闡述了有關問題和對策,對“增強科技創新能力,扛穩糧食安全責任”具有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衛文星介紹,作為本次論壇承辦方,河南省農科院近年來堅持以科技創新為中心,以服務“三農”為己任,始終聚焦河南農業農村發展的重大科技需求,不斷調整科研方向任務,大力開展自主創新,形成了一批優勢研究領域,小麥、玉米、花生、芝麻等主要農作物的遺傳育種,動物疫病快速檢測等領域研究水平處于全國前沿,花生遠緣雜交育種技術、芝麻基因組學研究跨入世界領先行列,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培養了一批科技領軍人才,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推動河南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查看詳情
“近年來,國內玉米品種數量呈現爆炸式增長,品種生命周期變短,不少種子甚至還沒有‘見光’就已經死了?!?0月23日,在第四屆中國·河南招才引智創新發展大會分論壇-糧食安全與科技支撐高峰論壇現場,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建生表示,究其原因,主要是突破性品種少、同質化品種多的必然結果,目前中國農民不缺品種,而是缺高產穩產的好品種。
公開數據顯示,玉米已經成為我國播種面積最大的糧食作物,玉米消費量繼續保持長期增長趨勢。而與之相對應的,則是玉米種植面積增長的空間有限,氣候變化和資源環境的制約對玉米育種提出了更高要求,玉米生產成本持續升高。
李建生表示,要改變這一現狀,就需要科研機構和種業企業在科企合作模式上進行創新,實現優質研究資源與優質市場資源的有效融合,通過品種研發在種子環節降低玉米生產成本,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供支撐。
據介紹,作為本次論壇的重要專家,李建生歷任國家玉米改良中心主任、華中農業大學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現為北京農業大學博士生導師、中國作物學會理事兼玉米專委會主任,是國內玉米遺傳育種學科的主要帶頭人。
大河報·大河財立方記者從會議現場獲悉,本次論壇以“增強科技創新能力、扛穩糧食安全責任”為主題,同時還邀請了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員許世衛、華中農業大學教授葉志彪、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倪中福、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員董豐收等行業大咖,論壇期間,他們分別作了《農業信息化與國家糧食安全保障》《番茄基因研究,支撐種業發展》《植物雜交種和多倍體優勢的研究與利用》《我國典型農藥歸趨行為特征與減量使用控制》報告。
河南省農科院副院長衛文星表示,他們分別從不同的角度深刻分析了我國糧食安全與科技支撐的現狀和面臨的國內國際形勢,深度闡述了有關問題和對策,對“增強科技創新能力,扛穩糧食安全責任”具有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衛文星介紹,作為本次論壇承辦方,河南省農科院近年來堅持以科技創新為中心,以服務“三農”為己任,始終聚焦河南農業農村發展的重大科技需求,不斷調整科研方向任務,大力開展自主創新,形成了一批優勢研究領域,小麥、玉米、花生、芝麻等主要農作物的遺傳育種,動物疫病快速檢測等領域研究水平處于全國前沿,花生遠緣雜交育種技術、芝麻基因組學研究跨入世界領先行列,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培養了一批科技領軍人才,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推動河南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打好種業“翻身仗” 我國糧食增產仍有很大潛力播報文章
近日,兩則有關袁隆平團隊研發的水稻品種在試驗田產量創紀錄的新聞格外引人關注,糧食增產話題備受熱議。
增產是糧食品種培育永恒的主題,全國各地每年都會有試驗田水稻、小麥、玉米等糧食品種創高產紀錄的消息傳出。但種子試驗田產量并非大田產量,試驗田產量與大田產量差距較大。這是因為,試驗田糧食生產從種植到收獲每一個環節管理非常精細,投入成本較高,大田種植管理則較為粗放。而且,種子從試驗田走向大田種植,還需要經過長期布點試驗,然后從眾多的高產品種中選擇穩定性、適應性、抗逆性、豐產性高的品種,通過國家品種審定標準后,才能上市推廣。
盡管如此,試驗田糧食產量不斷創新高,說明我國糧食單產的峰值遠未到來,糧食產量還沒有到達“天花板”,雖然增產難度越來越大,但仍有潛力可挖。我國人多地少,糧食產量的增加應主要靠單產水平的提升,而單產水平是種子研發、土地產能、田間管理、農民積極參與等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俗話說,種地不選種,累死落個空。良種始終是糧食增產的主導因素。截至目前,我國已經建立了超級稻、矮敗小麥、雜交玉米等高效育種技術體系,小麥、稻谷、大豆自主品種占100%,玉米自主品種占90%以上,良種對糧食增產貢獻率達到45%。不過,這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種業振興行動方案有望近期印發實施,我國將開啟全面振興民族種業的行動,加快構建中國特色現代種業體系,打好種業“翻身仗”,實現品種培育重大突破,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
我國耕地資源有限,在堅守耕地紅線的前提下,要繼續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在2020年已經建成8億畝高標準農田的基礎上,我國計劃到2030年累計建成12億畝并改造提升2.8億畝高標準農田,全面提升糧食生產規?;?、集約化、機械化水平,增強農田防災抗災減災能力,畝均糧食產能提高10%至20%,為糧食連續多年豐收提供重要支撐。
此外,抓好田間管理對實現糧食增產至關重要。據估算,化肥對我國糧食產量的貢獻率在50%左右,每年因病、蟲、草害造成糧食產量損失1400萬噸。近年來,旱澇、極寒極熱等極端天氣多發頻發,直接造成糧食減產。要像繡花一樣做好田間精細化管理,加強氣象災害監測預警,適時開展精準化施肥施藥,在推進糧食生產綠色發展的同時提高糧食產量,盡可能挽回減少病蟲害造成的損失,改變農民“靠天吃飯”的命運。
糧食生產的主體是農民,要確保糧食增產,充分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最近,從中央到地方出臺了一系列強農惠農利農政策,多管齊下扶持糧食生產發展。在冬小麥播種的關鍵時期,有關部門及時推出2022年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小麥最低收購價每斤上調0.02元。這有助于調動農民種植小麥的積極性,并為明年稻谷最低收購價調整奠定基礎。
查看詳情
近日,兩則有關袁隆平團隊研發的水稻品種在試驗田產量創紀錄的新聞格外引人關注,糧食增產話題備受熱議。
增產是糧食品種培育永恒的主題,全國各地每年都會有試驗田水稻、小麥、玉米等糧食品種創高產紀錄的消息傳出。但種子試驗田產量并非大田產量,試驗田產量與大田產量差距較大。這是因為,試驗田糧食生產從種植到收獲每一個環節管理非常精細,投入成本較高,大田種植管理則較為粗放。而且,種子從試驗田走向大田種植,還需要經過長期布點試驗,然后從眾多的高產品種中選擇穩定性、適應性、抗逆性、豐產性高的品種,通過國家品種審定標準后,才能上市推廣。
盡管如此,試驗田糧食產量不斷創新高,說明我國糧食單產的峰值遠未到來,糧食產量還沒有到達“天花板”,雖然增產難度越來越大,但仍有潛力可挖。我國人多地少,糧食產量的增加應主要靠單產水平的提升,而單產水平是種子研發、土地產能、田間管理、農民積極參與等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俗話說,種地不選種,累死落個空。良種始終是糧食增產的主導因素。截至目前,我國已經建立了超級稻、矮敗小麥、雜交玉米等高效育種技術體系,小麥、稻谷、大豆自主品種占100%,玉米自主品種占90%以上,良種對糧食增產貢獻率達到45%。不過,這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種業振興行動方案有望近期印發實施,我國將開啟全面振興民族種業的行動,加快構建中國特色現代種業體系,打好種業“翻身仗”,實現品種培育重大突破,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
我國耕地資源有限,在堅守耕地紅線的前提下,要繼續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在2020年已經建成8億畝高標準農田的基礎上,我國計劃到2030年累計建成12億畝并改造提升2.8億畝高標準農田,全面提升糧食生產規?;?、集約化、機械化水平,增強農田防災抗災減災能力,畝均糧食產能提高10%至20%,為糧食連續多年豐收提供重要支撐。
此外,抓好田間管理對實現糧食增產至關重要。據估算,化肥對我國糧食產量的貢獻率在50%左右,每年因病、蟲、草害造成糧食產量損失1400萬噸。近年來,旱澇、極寒極熱等極端天氣多發頻發,直接造成糧食減產。要像繡花一樣做好田間精細化管理,加強氣象災害監測預警,適時開展精準化施肥施藥,在推進糧食生產綠色發展的同時提高糧食產量,盡可能挽回減少病蟲害造成的損失,改變農民“靠天吃飯”的命運。
糧食生產的主體是農民,要確保糧食增產,充分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最近,從中央到地方出臺了一系列強農惠農利農政策,多管齊下扶持糧食生產發展。在冬小麥播種的關鍵時期,有關部門及時推出2022年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小麥最低收購價每斤上調0.02元。這有助于調動農民種植小麥的積極性,并為明年稻谷最低收購價調整奠定基礎。